行动力是怎么练成的
背景
可能和不少同学同病相怜,我也是一个行动力不强的人,但同时,我又是一个好奇心还算强的人,脑海中经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想法,有了想法就会把想法列成计划,每隔一段时间,到了复盘前段时间的时候,却会发现很多很多的想法都停留在计划中……
我深感自己被 “行动力” 拖慢了探索这个精彩世界的节奏,甚至被 “行动力” 阻断了体验丰富多彩人生的道路。
我希望得到改变,我想成为一个行动力强的人,风风火火,不断尝试,勇敢龙龙,不畏挫折向前冲 !!! :-)
什么是行动力?
行动力,代表的是一个人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后,实际推动这件事发生的能力。 一个行动力强的人,会把自己的想法迅速地、持续地付诸实践,让想法照进现实;而一个行动力弱的人,则更像是个理想家,纵使脑海中有无数个想法,却很难主动把这些想法落地实践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,显然,一个行动力强的人,有更多的可能性做成一些事,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。比如,有不少人都想过旅居的生活,大多数人却左顾右盼、畏首畏尾,一次次的幻想,又一次次被 “困难” 所打倒;还有一些人,说干就干,学驾照、买车、规划路线、上路…… 一气呵成。
对于行动力强的人,大多数人报以赞许的态度,但有时候也很不解: 他们为什么能这么无所顾忌? 实际上,行动力弱的人,大多数时候都是被 “顾忌” 所阻碍的。
我们为何行动力弱?
当我本来决定在做一件事之后,为什么却未能付诸行动?
有三种常见的状态: ① 顾忌太多,优柔寡断 ② 习惯性拖延 ③ 无行动框架,无所适从 。 以下,逐个状态分析一下,更清晰的认识才能针对性下药。
顾忌太多,优柔寡断
主要表现是 “瞻前顾后”,这类人经常被人评价为: “想的太多”。 在他们的话语中存在很多假设,比如:”如果怎么怎么样,怎么办?”
这类情况的人有一些倾向: 生活没有太多原则,目标大都是多元化的,价值体系不成型,容易拎不清轻重,对事物安全感不足。
这种情况确实很难说他不对,因为 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”,但客观上,我们大多数时候的决策都在信息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,如果无法抓住主要矛盾,忽略次要因素,就会变得很难做出决策并且执行。
难做决策的一种原因是:缺乏更多信息的输入。 如果是这种情况,就需要意识到,需要去获取更多的信息来辅助决策。如果在获取信息时遇到的困难,需要知道一个道理:有些信息确是需要在有了一些行动之后才能获得的。就像你开车行驶在一条小路上,途径一座山,你目所能及之处只能看到小路在入山口截断,此时你需要做决定是否往前行,你能做的,或许就只有往前走走看,转过那个弯,你才能真正做出决策。
除了上面的 “想太多” ,还有另一种可能性: “习惯性悲观”。这可能是由上述 “想太多” 进一步产生的症状,它是一种习惯性状态,处于这种状态之下,会认为大多数事物没有希望。
相比如那些 “病在身体” 的情况而言,这种情况解决的难度是更大的,因为 “病在思想”,就需要从思想上改变。
顶层上,需要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,多问自己: 你想要什么?你为什么想要 xx ? 如果不 xx 又怎样?
具体实践中,也可以采用另一类问题: 你能避免 xx 吗? 如果能,何不尝试去避免呢? 如果不能,为何不积极面对呢?快速搞完,你就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你认可的事了。
或者,也可以在心中尝试植入一些 “信条”,比如: “哪有什么想不想,不过就是一些事而已,干就完事儿了”。 或许你不愿意,但如果我告诉你,这样做真的能让你快乐一点呢?
习惯性拖延
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,行动被习惯所打断,比如 “随便翻翻”、”注意力不集中”、”习惯性打断聚焦”、”习惯性转移注意力”,核心特征就是 “不自觉寻找其他能转移注意力的事物” 甚至是 “选择性忽略”。
这是受到外界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行为状态,有可能是 第一条原因 产生的自我保护性行为,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。
这属于 “病在身体”,可以通过 “行为矫正法” 来解决,具体如下:
- 意识到这种问题及具体表现
- 自我监控,及时识别这种状态
- 建立另一种习惯性行为,来截断之前的习惯
- 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保证 “行为矫正法” 的落地
有一种强大的方法值得一试:用身体带动大脑。
有时候,我们知道该做某些事,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调动大脑,去决策要不要做、怎么做,但是在习惯性拖延的病症下,我们的大脑总是会 “欺骗” 我们,用各种其他事务来转移我们的注意力。 此时,可以用身体带动大脑,当我们意识到事情该做,就立马行动起来,身体跑在大脑之前,先咱后奏,由于身体的带动,大脑就会采用一些其他的想法来应对,而这个想法,往往会是: “既然已经在做了,那就做吧”。
无行动框架,无所适从
通常的表现为: 想做,但不知道怎么做,不知道怎么开始。有时候当我们获得了一个 “认识” 、得到一个结论、做了一个决策 之后,似乎就此结束了,不知后续如何。
存在这种类型的场景时,大多数是由于对所得到的 “认识” 还不够深刻,按照 知道、理解、内化
的认识标准来看,大多都是处于 “知道” 的层次,因此比较难和现实结合起来。
严格来说,这不算 “病”,或许算是 “弱”,缺少的是一套从 “认识” 到 “行动” 的方法论。
先问自己 “然后呢?我能做点啥?”,得到这些 “认识” 能带来的行为上的改变,相当于是列 TODO。
之后可以有两种方案来保证后续的执行:
其一,把能做的事加入到 “项目管理” 中,然后交由 “项目管理体系” 来支撑后续的行动。
其二,先做起来吧,从任意一个小事开始,往往开始就是胜利的一半。
行动力炼成计划
要解决具体某些事务的行动力,一套体系性的行动力炼成计划会更加有效,这涉及到一下几个方面:
- 建立计划
- 确定要解决那些行动力的问题
- 确定如何行动
- 建立反馈
- 确定如何激励和矫正
- 持续性监测
- 确定持续性触发的机制
这是一套实践的方法论,最好的解释方式就是实践一次,具体参见 阅读行动力炼成计划 。
And when the world is created, it is crea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ose eternal objects of God’s loving wisdom become actualities - interacting with one another, relating to God in the finite realm.
— Rowan Williams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