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活着,总得为点什么吧?

2022年11月3日,开启这个话题的讨论

前两天,跟同事聊天,问周末一般都做点啥,有看剧的,有钓鱼的,有逛公园的。有个同事是个游戏爱好者,说你们一个个都不玩游戏,错过了多少有趣的体验啊。

然后一个同事分享了一张图:

感觉这个话题十分有趣,遂又查了一下,这是 原问题的链接: 找个不打游戏的男朋友有多难

有一些回答的角度是: 他不打游戏,他总得投入点什么吧?

这个角度很有意思,往日常了说,这是个个人爱好和个人精力分配的问题。往形而上地说,这是一个社会运行机制的问题,也是一个存在价值的问题。

近几年因为一些原因,普遍的经济状况都不大好,各行业原来的运行逻辑都受到了挑战,因此 躺平 的文化逐渐盛行,实际和上面这个话题在一些层面上是想通的。

看到一则知乎回答:

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的洗礼,开始正视: 究竟什么才是我所追求的?

这个问题对个人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,这可能是很多人跳出 传统的社会思维惯性 的开始,也开始真正地拥抱 多元价值主张

有些人,选择的是躺平,也有些人,选择了其他更符合自己心意的方式过一生。

前段时间B站播出了 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,女主最开始看起来,就是在经历这个过程,一开始,她也选择了 躺平,之后一系列的故事也让她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受,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倾向。


2022年11月10日,继续思考这个话题

很长一段时间,我工作的动力都不是很足,很多时间处在迷离、徘徊的状态。觉得自己很多问题没有想明白,比如: 你为什么要工作? 你为什么要在这家公司工作?你为什么要拼死拼活地在这家公司工作?

工作动力的不足,来源于未能将自己的价值倾向和工作关联起来。如果你自己本就不清楚自己的规划,那么,不仅是工作,任何事情的动力都不会足。整个人将会变成任由外部事务推动的状态,而非发自内心的动力驱动。所以,要解决工作动力,还是得解决价值倾向。

有稳定价值倾向的人,会很稳定,会行为倾向稳定、会情绪稳定,因为他有一套稳定的判断行为的标准。而价值倾向不稳定的人,会比较苦恼,因为他们会发现,站在不同的角度,一件事、一个行为 的价值是不好判断的。如果他们心态乐观,可能会觉得怎么做都是对的,如果他们心态悲观,可能会觉得怎么做都是错的。

不过价值倾向这个东西,基本决定了你是谁,所以也不应当急于定一个,需要不断地问自己: 诚然,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,价值判断本就没有对错,只有立场之分……那么,你的立场是什么?

立场,实际上是看哪个角度更符合自己的诉求,也就要看你所求的究竟是什么?

人生是一场修行,每个人都在修自己的道。但或许,很多人都在追求一个相同的东西 – 念头通达。我们都在找一个让自己安心的状态。人世浮沉,我们在其中飘摇,和冬日的猫咪一样,我们大多都凭借 本能 探索和寻找温暖的火炉。

本能,核心就是趋利避害。但同样,本能,大多趋向的是更原始的、更动物性的利。就像我们对碳水的热爱、对安逸的享受一样。但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,有些本能对长远利益的实现甚至是有害的,比如 短期碳水带来的快乐 和 长期健康 之间的矛盾,所以,遵从内心,还要站在更长远的利益。

上面讨论的,不过是一些基础的、原始的利益和价值。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,早就出现了一系列的 价值主张派别 ,维度有很多,有社会治理层面的、有个人生活层面的、有工作层面的、有家庭层面的 等等,这些组成了我们的具有统一价值倾向的团体,例如 家庭(尊老爱幼、血浓于水)、企业或行业(为xx提供xx价值)、国家(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) 等等,也有一些联系不紧密的群体,例如消费主义人群、二次元群体、奋斗逼群体 等等。

当在一个群体中时,要能接纳这个群体基本的价值倾向,这是融入其中的基本条件。如果你希望在这个群体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,就需要更加符合这些价值倾向(或者更能掌控)

价值倾向,只是一切的开始,而每个人一生中所有的时间,都走在通往一些价值倾向的路上。有些人走得快些、有的人走得慢些,原因有2,其一,对价值的倾向摇摆不定;其二,能力限制。

以前听过一句话:当一个人的能力配不上他的欲望时,就会感到痛苦。 (这里的欲望,姑且理解成价值倾向的具体体现吧。)

痛苦,是害,欲望,是利。利害终究是成对出现的。

趋利避害的方法有两个,其一,降低欲望,其二,提升能力。

欲望的含义非常广泛,不仅指个人对金钱、权力等的追求,更泛化的,包括对他人行为的期待、对事物状态的期待等等。 降低欲望,例如,不要强求他人会按照你的想法行事,不要强求你一定会拥有什么……

欲望这个东西,是无穷的,他本就是人的本能演化出来的东西,欲望会随着满足程度的提高而升级,就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一样。降低欲望是一种方式,虽然无法解决欲望,但在有生之年,压制欲望还是能让人通过减少痛苦来达到 相对幸福 的目的。或许这也是一些低欲望社会在群体层面用脚投出票的逻辑吧。

降低欲望可以通过 屏蔽 的方式,具体可以有:

  • 屏蔽信息
    • 避免去看别人的美好生活
  • 屏蔽内心
    • 避免和自己 1v1 对话
  • 建立屏障
    • 思维屏障,建立一些思维惯性,比如 看着好而已,实际做的话也没意思 之类的葡萄思维
    • 身体屏障,建立一些让自己忙的事,比如 刷剧游戏睡觉 等等

这些方式不完全代表 降低欲望,有些甚至可能是 满足欲望,例如有些人就是喜欢打游戏。仅举例一些可能的方式而已。

降低欲望,是一种低成本减轻痛苦的方式,因此,网络上也有很多让人放下欲望的文章,受到不少人喜欢,类似的还有 收起情绪戒掉面子 等等。

听过一句话: 能战胜欲望的,只有更高级的欲望。多用在讲 自律 的主题中。这和上面的思路是相反的,但也没有对错之分,适用于不同的场景罢了。高级 这个词我认为换成 强烈 或许更好理解。这是在没有触碰到 能力带来的选择限制 前,不同欲望间的竞争。

采用 降低欲望 这种方式的人,从外在看起来,有一种 躺平 的气质,没关系无所谓算了 是口头语,常被一些人描述为 逃避。也不得不承认 逃避虽然可耻,但有用 。若真能做到 月入一千八,整天笑哈哈 ,自己快乐了,对他人也没有伤害,开开心心在这世间走上一遭,不也挺好吗?不同人不同选择罢了,也无可厚非。 就像《三悦》中的台词:

减少痛苦的另一种方式,是提升能力。

和降低欲望的 避世 心态相反,提升能力 是一种 入世 的心态。

避世或入世,是两种选择的思路,大隐小隐之争也无所谓了,抓到耗子都是好猫。

在职场上,选择了这种方式的人通常看起来就是 ,大有 卷天卷地卷自己 的气势,因为存在 卷眼看人卷 效应,所以他们眼中的世界和卷饼有点像 :-)

但要注意,这里的 能力,不完全等同于平常我们所说的 开发能力、沟通能力、xxx能力 ,而是指 能帮助你满足自己诉求(欲望)的能力 ,上面说的这些能力算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
在职场中,一定会接收到 好好工作,提升工作能力就能升职加薪,然后你就会有钱,然后就会生活得很快乐 这样的观念洗礼,但一定要留个心眼,多问自己几次: 是不是这样的?有没有更好的?

一味提升工作能力还有没有效?这不好说,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性吧,因为社会发展的阶段问题,不确定工作能力还能不能成为一个突破点。在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,还需要增加看待事物的视角、抓住特定的时机、获得好的外部助力…… 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。

但如果你在梳理了自己现状、探索了各种外部可能性后,还是得出了 提升工作能力确实是最有可能性的方式 这个结论,那么也恭喜你,先这么搞着吧,行动个一年半载再回头来思考。

能得出这个结论的,估计都是和我一样的 “三无青年” 吧 ( bushi ),只能仰仗工作谋出路了,惨嘻嘻……

卷人 的世界中,应该存在一个 有效卷度 的衡量标准,去衡量哪些卷是有价值的、哪些是无效卷,然后用一个共识去计算:卷力值 = 卷度 * (有效卷率 - 2 * 无效卷度) ( 2 是随便写的,这个可调参 :-) )

卷人至高理念: (玩笑,勿当真 -.-)
屌丝版:只要卷不死,就往死里卷
文人版:哪管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

开源节流 的视角来看,降低欲望 是节流,提升能力 是开源。虽然看起来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,但他们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,往往,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。

这两种方式 都是有惯性的,开源 会让你上瘾,节流 也会让你上瘾。我们需要偶尔内观一下,看看自己是不是走上了某一条路而忽略了另一条?


11月15日,思考这个话题

对于个人而言,存在价值倾向的问题,对于组织而言也一样。个人价值倾向的缺失,会导致个人动力不足,而组织价值的缺失,同样会导致组织的混乱。但组织的价值问题相对好解,因为组织有其存在的基本原因: 满足客户需求,实现客户价值,获取经济回报。 因此,组织的价值问题往往只要弄清楚 你的客户是谁? 你为客户解决了什么问题? 基本都能找到价值。所以,在组织中,大都会建立 以 "用户价值" 为价值锚点的体系

之前有看到一个谈 关注圈影响圈 的,核心观点是,关注圈是那些我们只是看看但改变不了什么的事情,比如俄乌局势、过年能收多少红包、哪个明星又逃税啦……,而影响圈是那些我们通过行为能够改变结果的事情,比如自己练练做饭,然后过年去丈母娘家里露一手,女婿的位置可能就稳了,我们应当少在关注圈的事上花费过多精力,应当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影响圈的事上,然后逐步扩大影响圈的范围。

其实总结一句话:做好你能做的事。

前段时间和一个同事聊天,他是一个工作十多年的研发同学,他说他以前也是 很冲 的人,看到公司的一些问题都会直接提出来,但现在不了。
我说,这算是被职场磨平的棱角?
他说,是也不是,现在是不说了,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,有哪些能推动的就去推,推不动的也没办法,等机会吧。

我想,有些人是真的被磨平了,而有些人,是变得圆滑了,看起来棱角少了,但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。

这个同事算是捋顺了他的思路,以公司的价值为价值标准,关心自己能做的事。 可能也会累,也会得不到理解,但他有他的价值标准,得到了自己的认可就够了。想必,内心始终是平静的吧。

如果你能以公司的价值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,那么恭喜你,也算是脱离了 价值感缺失群体 ,也挺好。

如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自己无法很好地拿公司的价值来评判自己,那么可以继续追问:自己为什么这样认为?

如果答案是,不在意 这家 公司的价值,那么可能需要做的就是换一家你在意其价值的公司。
如果答案是,不在意 公司 的价值,那么可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: 为什么要工作?

我想,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,在公司工作最直接的原因是 养家糊口,这是现状。依靠公司,可以降低自己直接和市场交易的交易成本,获取自己劳动所得。

最好的状态,是想做什么做什么,但目前做不到,必须得积累能力和资金,期望以后能做到,或者能尽早做到。

最期望的方式,是把你觉得有趣的事,做成能支持你长远发展的事,或者说,做成作品,这个作品能推动你发展。 比如,喜欢传媒的同学,做自媒体,达到能挣钱养活自己之后,既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,又是在积累实力,还有概率将来 躺平 过自在的生活。 再比如,喜欢足球的同学,做足球运动员。喜欢写作的同学,做作家。喜欢农业的同学,开农场……

你觉得什么方式更好,就先低成本去试试,就像在攀岩的时候,先用脚去探一探下一个可能的支点,如果发现那个点还不错,就逐渐转移重心过去。


11月17日,思考这个话题

虽然现代社会一直倡导 公平、正义,但一定要认识到,公平 是相对意义的公平,而非绝对意义的 平均

世界是不公平的,世界是混乱的,这是世界的现实,我认为也是本质(改变不了的特性)。

有些时候,当看到一些社会新闻的时候,你会感到很无奈,比如:一个明星出演一部剧费用是 1 亿元、红会捐款被私人挪用、xxx贪污几千万……

请认识到,这就是现实,甚至现实更残酷,比如,几乎所有大城市土著都不上班,他们靠着房租、高额退休金、高额社会福利金过得非常滋润,很多原住民靠拆迁收入千万以上…… 这只是金钱上的冰山一角而已,其他方面的还有更多……

这可能已经是还不错的了,世界上还有些人民,正在遭受着战乱,生命安全都还得不到保证…… 当然,也有些地区,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……

世界是混乱的,是不公平的,这是现实。

相对于上面的这些背景来看,你想做什么?你要不要辛勤工作?要不要在公司里做事?这些问题都太过无力了……

所以,不要太忧愁,都是来这世上走一遭,开开心心也是过一生,忧虑烦躁也是过一生,知足才能常乐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角色,演好自己的这个角色就好,不用去羡慕条件更好的那些人,因为也有很多人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。

就像罗翔说过的一段励志语:

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抓的牌实在是太差了,但是再差的牌都得打下去,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,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出身,我们决定不了我们的智商,我们更决定不了这一生的贵人相助,很多时候我们羡慕别人的剧本,但是没有谁的剧本值得羡慕,你只能把你自己的剧本给演好,如果你的一生中真的遭遇到这些挫折,对不起,这就是你的剧本,你只有两种选择,一种是弃演,另一种选择就是把既定的选择给演好。

人类一思考,上帝就发笑。不是不让你思考,而是思考过程中遇到难点不要太较真,不要没事就往哲学的终极问题上引。

放过自己,悦纳自己,游戏人生。就像多年以前听过的一个段子:人生嘛,不过就是笑笑别人的时候也让别人笑笑。

很多时候,放下了,才能拿得起。

做猪嘛,最重要的,当然是开心啦~


11月20日,思考这个问题

如何能快乐?

认可自己的行为,就能每日笑呵呵。悦纳自己。

人是意义动物。建立一套对当前行为在 意义 上的解释。

意义,最终需要归于 你在意什么 ,要想让意义变得持久,就需要 稳定,在变化的环境中,意义的基础 也是易变的。 稳定 可以是客观的稳定,也可以是主观的稳定。 比如,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,意义 可能是 其他人对你的评价 ,当你在这个环境中认可了这个价值点,然后环境发生了变化,大家不再提这个价值点了,于是 意义 就不再那么有意义了。

意义,不是凭空产生的,也不是靠自己感觉到的,意义来源于反馈。就像是奖励一样,当你有了一些行为,这些行为符合一些主体的利益,这些主体就产生一些反馈,这些反馈回到你这里,就成了 意义 的一部分。

反馈来源于多方面,主要可以分为 生理性反馈社会性反馈自我解释性反馈 (都是自己造的词)。首先,要满足吃喝拉撒这些事儿,也可以认为是生存的本能。在现代社会,钱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方式。 社会性反馈,可以是被人认同。自我解释性反馈,来源于自己内心。

不同人的关注点不同,受到上面三种反馈的影响程度也不同。不过整体而言,生理性反馈是与生俱来的,影响程度较大。后两者与社会教育 和 个人性格相关。

快乐,其实就是: 吃好穿暖、被人认可、自我认可。


2022年11月25日,再次思考这个话题

你总得做点什么?

遵从你内心的想法,去创造。

如果你真的在意钱,那你最好在过程中不要在意钱,而是要从结果上在意钱,战略上重视,战术上轻视。

要明白,如果时时刻刻总想着 能不能挣更多的钱 会让人 陷入焦虑型短视 中,所以,只要在战略上确定好了方向,在战术上只需要持续执行(以及复盘)就行了,那么,平常就不用焦虑,你只用做好日常项目管理即可。

我们是缺乏稳定的价值观的,因此会存在价值感缺失、迷茫的状态。不过,我们都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。这也可以成为价值的来源。

不要强求 30 岁就退休,目标可能是 35 岁能够自由工作。但这个过程中,去做那些真正有积累的事,积累能力,积累作品。


2022年11月28日,再次思考这个话题

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:你想要做什么?有一些新的想法。

从长远来看,我们的目标都是美好生活。 要做到这点,需要两方面的条件: ① 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 ② 拥有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

美好生活的想象力,指的是,你知道哪些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,知道什么是更 “好” 的生活。这里面有很多主观的价值判断,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,但也有人类共通的逻辑,比如对美的欣赏、对美食的渴望、对健康的追求等等。

这两项,需要协同上升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 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 的动力,同样,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力提升,同样能够促进/激发更进一步的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。就像段子里说的: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。

网络时代,实际上我们从来不缺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力,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的事物了,那些 有生之年一定 系列大都是美好的。 我们最缺的,实际前者,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。

在这个时代,宏观上,选择的权力来源于两个: 权力 和 货币。 但有时候,权力也受到另外一些权力的制约,所以拥有权力的选择权是有方向性的。 货币,适用范围更广。

货币,实际上是交易流通过程中,用来作为等价交换的媒介。如果想要囤积货币,也就需要在等价交换过程中,提供更多的价值。 这是基本逻辑。

价格和价值的关系,同样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,所以关注供需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。

对他人而言,一个人是否产出了价值,不要看他说了什么,而是看他做了什么。同样,对自己而言,事情不会因为你希望什么想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而发生改变,但会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发生改变。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让认知服务于现实。那么,要做点什么呢?

格局,很重要。当你观察历史、观察名人传记等,你就会发现,小打小闹终究改变不了什么。比如你现在天天只是做一做工作,如果你不能真正想清楚工作能带给你什么、能为你的长远目标有什么贡献? 那么,这份工作将永远只是一门工作,你也永远只是一个打工人。

要想有突破,就需要关注趋势,在趋势面前,所有个人都是渺小的,你只有找到真正的价值点,然后顺应趋势,发挥出自己的价值,才能有所获。

我现在做后端技术为主的工作,目的是什么?

如果,在经过多番比较还是拿不定主意时,也不用纠结,有两种可能:

  • 没有更多的信息,空比较价值不大
  • 就当前的需求而言,这些选择问题都不大

前者,先做吧,多拿点信息在比较。
后者,先做吧,既然都经过这么多比较了,选择一个,做到极致,都不会差的。


2022年11月30日,再次思考这个问题

我现在在做的工作,是以后端为主的软件开发工作,我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?

后端的价值,在于 稳定性、可扩展的服务设计 ,另外,后端还兼具 服务运行环境维护 的职能,还兼具一部分 服务数据分析服务运行安全 的职能。软件开发,都比较注重 工程化,因此,掌握工程化的能力,增强开发效率,是重点之一。

和后端相对应的前端,主要价值在于 用户交互 ,根据交互的媒介、交互的细节不同,前端展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,app、小程序、web、pc端 等等,交互方式更为多样,游戏、编辑器、动画、图表表单……

我做后端,主要的目标: ① 掌握一套服务端设计、开发和运行体系
我做前端,主要的目标: ① 掌握一套最常用的开发体系

我为什么要掌握这些?

从将来看,我需要快速进行开发工作,能够快速做各类想法的尝试和验证。这包括前端和后端。我需要尽可能将自己的精力从具体的开发和维护中解放出来,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 趋势 的探索上。

为什么认为技术是廉价的?

技术的价值需要依托业务来实现,从中国的技术市场上来看,业务的价值大于技术的价值。当前的技术体系都是建立在开源世界上的,因此,只要拥抱开源世界,大多数问题是无需自己解决的,大都是通用性很广的方案。而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用好这些工具,做一些粘合的工作,而这些工作的门槛大都不高。门槛不高,也就意味着供需关系大多为买方市场 (企业),也就意味着技术的廉价 (开发者)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并不是说所有的技术都是廉价的,只要是那些技术门槛较高的领域,开发者的议价能力都还行,这些领域,要不就是很垂直的领域,要不就是比较新兴的领域,例如,芯片、AI、图形、区块链 等等。

作品思维 之前聊过,从一生来看,作品思维 是一个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基础思维。 中短期来看,我需要打造一个作品。中长期来看,我需要收集一套通用技术方案,主要包含这些部分:

服务端侧: ① 非常通用的 web 端开发脚手架及流程 ② 通用的管理后台开发脚手架及流程 ③ 非常通用的 serverless 开发流程
运维侧: ① 一套非常通用的企业级系统运维方案 ② 多个常用的运维工具
前端: ① 通用的微信小程序开发流 ② 通用的 web 开发流

这些是中期内要做的积累。长期要做些什么? 这个问题还需继续思考,或许 趋势、杠杆 等关键词能带给我一些思路……


He who controls others may be powerful, but he who has mastered himself is mightier still.
Laozi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